导 读近期,山西经济日报社的《在传统村落里探寻“三晋文脉”》,入选2023“正能量澎湃大流量”网络传播经验专业类十大优秀案例,是全国拍摄传统村落唯一入选案例,是山西省唯一获奖媒体。此前,该报社拍摄的以“留住记忆 留住乡愁”为主题的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·中国传统村落”系列纪录片之《汾城镇》获得第32届山西新闻奖一等奖。 为什么山西经济日报社跨界纪录片赛道?又是怎么走通的? 5月中旬,传媒茶话会对话山西经济日报社社长、纪录片总策划吴登明,纪录片总撰稿屈建龙,纪录片摄影总指导马正,纪录片导演欧志强。 PART 1 一、为何要在自己的短板“大冒险”? 2022年8月,山西经济日报社开始正式拍摄纪录片,现有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·中国传统村落”和“乡村振兴·山西样本”2个系列,目前,已制作完成1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·中国传统村落,3个践行“千万工程”经验示范村。凭借纪录片作品,山西经济日报社不仅斩获新闻奖项,取得不凡的社会效应,同时还有所盈利。 与广电类媒体相比,纸媒在视频拍摄及制作方面本就存在短板,而山西经济日报社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,选择在自身短板上发力呢? 一方面,“媒体融合是源动力”。媒体融合概念的提出与践行已有十一年,对于传统媒体而言,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谋求转型新发展,既是现实需要又是生存之道。 吴登明告诉传媒茶话会,近年来,山西经济日报社一直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转型,不仅寻求发布平台的多元化,更在摸索纵深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方向。面对媒体融合的格局性变化,山西经济日报社尝试以视频化的纪录片方式进行突破。 另一方面,“做实事是驱动力”。吴登明指出,媒体融合发展想要拓展影响力,就需要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山西经济日报社作为省级媒体,融合转型之根本目标则是讲好山西故事,传播山西好声音,提升社会效益。对此,山西经济日报社秉持做实事的理念,希望通过积极挖掘和宣传山西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,用生动的笔触、真实的镜头去记录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。 与广电类媒体相比,纸媒在制作视频方面也有长板,就是文案的把控能力。在文字写作上,纸媒长袖善舞,文案写作得心应手。只要找到合适的叙事方法,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视频制作的短板。 PART 2 二、揭秘!跨界背后的“秘诀” 跨界,从来都不是易事。 山西经济日报社跨界纪录片拍摄,不仅面临着将文字转为视听语言等的难题,而且还面临着人才储备、拍摄技巧、后期制作等专业技能水平不足的问题。 山西经济日报社是如何一步步解决这些问题的? “选题要把握好大方向”。对于新闻作品而言,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好坏成败。山西经济日报社目前拍摄的两个系列纪录片选题,一是关于传统村落,二是关于践行“千万工程”的经验。对这些选题的敲定,山西经济日报社有其自身的独特考量。 提及山西,在大众认知里,首先想到的是山西的煤炭与醋。但吴登明认为,外界对山西的认知不应止步于此,山西省具有悠长的传统文脉、丰富的历史古迹,以及厚重鲜明的三晋文化。 作为山西省级主流媒体,山西经济日报社有责任有义务挖掘和传播山西优秀传统文化,讲好山西故事,传播山西好声音。以此为出发点,山西经济日报社以挖掘、传播、弘扬山西特有传统文使命召唤6 修改器化为主要选题方向,而山西数量众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、中国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,则成为其系列纪录片的创作对象。 【留住记忆·留住乡愁】系列纪录片——推介片 “团队搭建要利用好现有资源”。拍摄团队的搭建至关重要。吴登明谈道,拍摄团队全部从报社内部调拨,人员构成可谓“老中青”力量的组合,不仅有在新闻事业深耕三十多年的老编辑,还有刚走向新闻一线的年轻记者。从业务熟练度、拍摄创意度来多维组建团队,将内部资源进行充分优化组合,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坚实基础。 “将书面文字视频化”。万事开头难,第一步的踏出往往是充满困难与挑战的。 屈建龙认为,拍摄最首要的难点在于把书面文字的驾驭能力,转化成与视觉叙事和动态影像相匹配的表达。所以,文案写作需要从原来熟悉的书面表达方式,转化成逻辑更清晰、线索更明确、叙述更精炼的有画面、有冲突、有情感的视觉表达方式。根据分镜头、摄影素材及画面,不断打磨,反复修改,以求达到文字视频化,更加直观、生动地呈现内容。 纪录片制作要有基本遵循,即以事实为基座,以情感为支撑,以价值为导向。尊重基本事实是纪录片的基石,不能有任何推断或假设;在叙述事实时要有感情的表达,既有拍摄对象的情感,也有拍摄团队的情感表达;每一部纪录片都有价值导向,或历史文化,或民族情感,或乡愁记忆。 《赤桥村》是山西经济日报社拍摄的第一部传统村落纪录片,对于文案的把握极具挑战。初次拍摄,对于镜头的掌控属于新手,经常需要增加或删减画面,文案就需要根据每天拍摄的镜头内容进行修改。通常是每天拍完一些镜头,文案就需要推翻重来,持续修改。就这样,在摸索中把握文案撰写的节奏与风格。 纪录片:山西省“中国传统村落”第1集《赤桥村》 例如,画面中拍摄泉水,其文案就没有只写泉水,写了“其泉水清澈见底,长流不息,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,造就了‘千家灌禾稻,满目江南田’的丰饶景象”;拍摄古槐,文案就不能只写古槐,而写它“滋养了赤桥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、不断成长;见证了几千年来赤桥人的生老病死、喜怒哀乐;记录了这片土地所经历的战争与苦难、幸福与和平”。 除此之外,如何深度挖掘并传递有效信息也是纪录片拍摄团队的关键任务。 “坚守现场,放大线索”。好内容源自对现场细致入微的挖掘与对信息敏锐的洞察力。马正认为,在团队拍摄过程中,驻村的第一个着手点是熟悉村庄,寻找现有资料暂未记录的信息,不断挖掘现场细节,发现能够触动人心、引发共鸣的线索,放大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故事。 例如,《岳家寨》是拍摄团队创作的第三部传统村落作品,分为上、中、下集,总篇幅远超其他村落作品。据了解,其实在去到岳家寨之前,团队并没有这么多篇幅的拍摄计划,但在岳家寨驻村过程中,团队了解到当地村民世世代代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守,深受使命召唤6 修改器感染,就以此为线索,确立传承、脊梁、坚守三个拍摄主题,呈现出更加丰富、立体、真实的岳家寨村。 纪录片:山西省“中国传统村落”第5集《岳家寨》(中)脊梁 PART 3 三、有哪些经验启示? 对于其他正在谋求融合转型发展的纸媒而言,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?基于与山西经济日报社几位人员的对话,总结得出以下几点: 1.根植本土,挖掘有价值的选题 各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。纪录片拍摄如何与众不同,需深入了解和挖掘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、历史、社会现象等,积极挖掘当地故事、传统和价值,将其融入创作与思考之中,找准选题定位。 2.坚守专业,积极践行“四力” 在数字化、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,坚守新闻专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。欧志强表示,山西经济日报社的跨界实践,离不开对新闻专业精神的传承。 新时代做好媒体融合工作,更应深入基层、扎根现场,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,用镜头挖掘和传递事实。同时,积极践行“四力”,善于观察、发现新闻事实中的亮点和细节,捕捉时代变迁,拓展新闻作品的深度和广度。 3.弥补短板,提升创作专业度 正如上文提到,纸媒在视频拍摄方面本身存在短板。对此,媒体在融入自身优势的同时,也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。就文案创作而言,纸媒须转换表述逻辑及方式,追求视听语言无缝衔接。就画面剪辑而言,须注意镜头的完整度,力求叙事的流畅、清晰。 除此之外,对于产出的作品更须及时总结复盘,提炼经验。吴登明表示,山西经济日报社在完成每部纪录片创作之后,会邀请相关专家对内容质量进行把控,提升作品专业度和准确度。 4.创新表达模式,增加趣味性 纪录片以展示真实为本质,其创作容易朝简单堆砌事实方向发展,导致表达缺乏层次感,情节枯燥化。建议仔细剖析故事线,创新表达模式,适当增加情景剧,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。但同时,也须警惕纪录片创作泛娱乐化,背离创作本质与初衷。 5.活用新技术,打好虚实组合拳 如今,新技术不断快速更迭,纪录片创作也须跟上时代步伐。一方面,媒体须大胆运用无人机拍摄、航拍等新技术,丰富现实画面。另一方面,灵活运用数字技术,融合虚拟元素,打造沉浸感。 据了解,今后,山西经济日报社在纪录片拍摄方面将继续深入探索。面对数字化发展潮流,吴登明表示,报社已组建AI创作小组,尝试将AI技术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,通过“实景+AI”的方式,尽量还原历史场景和人物,弥补拍摄局限,丰富视听效果,进一步提使命召唤6 修改器升纪录片的综合质量。 |